2025年10月26日,人文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史/企业史研究新范式暨《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编委会和《企业史评论》第7期首发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由沙巴体育-沙巴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由沙巴体育-沙巴平台
企业史研究所承办,本次会议主题是人文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史/企业史研究新范式,来自全国十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师生共50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和新书发布仪式由沙巴体育-沙巴平台
党委书记韩文生教授主持。

韩文生书记主持开幕式和新书发布仪式
沙巴体育-沙巴平台
院长商文江教授致辞。他认为法学和经济学研究都要“见到人”,这是人文经济学的要义,呼吁学科和学术研究要交叉融合,以“政策入法”的研究取向推进学术探索,助力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感谢校外专家对学术研讨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沙巴体育
院长商文江教授致辞

《企业史评论》第7期出版发行
第一阶段学术研讨由沙巴体育-沙巴平台
李晓教授主持。

李晓教授主持会议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叶坦作了题为《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的启示——结合经济文化的研究》的主旨报告。她指出本次研讨会主题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文经济学概念,国内学界对此已进行高度关注与充分讨论,本次研讨正当其时。她强调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已成为全球性重要议题,并以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相关研究为例,印证了这一前沿研究方向的前瞻性与重大价值。

叶坦教授作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工程”教材首席专家高德步作了题为《中国人文经济学的学理渊源与体系建构》的主旨报告,提出研究历史与研究人文密不可分。人文经济学的学理构建与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其发展需植根于中国经济史研究并与人文传统紧密结合,强调该领域的核心在于实现从“理性人”到“文化人”的假设转变,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议题上进行“第二个结合”。

高德步教授作报告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原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副校长邹进文教授作了题为《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基于经济思想史的考察》的主旨报告。他指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存在本质区别。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其资源配置理论深受特定民族、文化与时代背景影响,并不存在简单普适的“一刀切”理论。从德国历史学派到中国近代的民生经济学探索,均表明构建契合本国国情的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具有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必要性。当下更应立足中国实践,系统推进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的理论创新。

邹进文教授作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长城学者武力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国国企改革的历史与前瞻》的主题报告,指出人文经济学的提出与发展应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深入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而非简单套用单向决定论。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须聚焦国有企业等中国特色现实议题,并置于全球视野审视,实现理论创新与现实关切的有机结合。

武力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经济史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明孔作了题为《略述中国传统工业的特点》的主题报告。他认为,以家庭副业与官营手工业为双核心的传统工业体系,以及“前店后坊”、合伙制等成熟的企业组织形式,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历史基础。他系统梳理我国手工业发展的七大特点,对于准确把握中国国情、推动人文经济学与本土经济史研究的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魏明孔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经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学军作了题为《党建融入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思考》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将党的领导有机融入公司治理,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可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等机制实现党组织与董事会、经理层的有效协同。他强调,当前需进一步厘清党组织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权责边界,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基础上,完善与董事会选聘机制的衔接,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在实践层面的深度融合。

赵学军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李毅作了题为《经济转型中企业对技术与市场关系的认知与处理研究:传统知识历史学方法下的日本企业案例分析》的主题报告。她通过分析日本企业在技术引进、节能改造与产业融合三个历史阶段应对市场挑战的经验,认为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追赶必须将本土市场需求与全球技术趋势深度结合。她强调,市场已从传统交易场所演进为引导技术创新的核心机制,这一认识对处于产业升级关键期中国破解高技术应用与市场转化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

李毅研究员作报告
第二阶段学术研讨由沙巴体育-沙巴平台
教授巫云仙主持。

巫云仙教授主持会议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系主任兰日旭教授作了题为《AI 视域的企业史研究范式》的主旨报告,介绍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工具正从史料大数据处理、结构化数据分析与文本自动生成三方面深刻变革企业史的研究范式。他强调,鉴于其在学术推理、伦理规范与平台垄断等方面的局限,应将其明确定位为“理性辅助工具”,通过建立使用规范与鉴别机制,促其成为学术创新的有效助力而非替代。

兰日旭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张亚光作了题为《人文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主题报告。他指出人文经济学研究尚处探索阶段,理论体系构建面临源流多元、共识不足等挑战,需警惕机械拼接不同学术传统的“缝合”倾向。他建议从企业史与企业家精神切入破题,并援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基尔(Joel Mokyr)对英国工匠群体的研究,揭示人文要素对经济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为体系化研究提供路径。

张亚光副教授作报告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副主编林枫作了题为《经济史期刊与经济史的选题倾向》的主题报告。她认为,学术期刊应主动发挥选题引领作用,通过策划专题、组织会议等“有组织科研”形式,凝聚学界合力,推动经济史与人文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当前研究需提升学理深度与问题意识,强化学术对话能力,避免低水平重复,以更好发挥期刊对学科建设的导向功能。

林枫教授作报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宋丽智作了题为《近代中国币制改革中的美国经济顾问——从精琪到甘末尔委员会》的主题报告。近代西方经济顾问精琪(Jeremiah W. Jenks)与甘末尔(Edwin W. Kemmerer)曾试图将中国货币改革纳入西方主导的全球体系,但因忽视中国国情与主权问题而未果,该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保持自主性至关重要。她强调,当代中国已具备在平等基础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底气,应推动形成中西互鉴的新范式。

宋丽智教授作报告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关永强作了题为《人文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基金会与知识生产》的主题报告,指出企业家在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中扮演关键角色,通过企业基金会参与知识生产与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他建议,理性审视诺贝尔经济学奖所体现的西方学术话语权的文化建构性质,可以借鉴美国基金会推动社会科学创新的历史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家参与知识生产的新模式。

关永强教授作报告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楠作了题为《大数据背景下的量化历史研究范式转变与挑战》的主题报告。当前经济史研究正经历向量化史学的深刻转变,以历史自然实验与因果识别为核心的新历史计量学已成为重要范式。在提高研究精确度的同时,也存在过度模型化、史料处理不当与人文关怀不足等问题,亟需在方法创新与史学传统之间求得平衡。

李楠教授作报告
沙巴体育-沙巴平台
李晓教授作了题为《“企业家精神”的热潮冷思》的主题报告,指出社会层面对“企业家精神”的泛化解读已偏离其经济学本义,需在概念上严格区分企业家才能与道德属性,避免将公共治理等非经济领域简单套用此范畴,应立足熊彼特等经典理论对创新职能的界定,结合中国制度环境与实践需求,构建兼具学理严谨性与现实解释力的企业家精神分析框架。

李晓教授作报告
上午的学术研讨由沙巴体育-沙巴平台
教授、《企业史评论》主编李晓作总结发言。他首先向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诚挚谢意,高度肯定各位专家、学者带来的深刻洞见与宝贵经验,正是大家的倾情分享与深入研讨,让此次交流更具价值。他强调,这样的学术盛会实属难得,不仅为沙巴体育
建设提供了重要助力,更将有力推动经济史和企业史领域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参与者的鼎力支持与积极贡献。

李晓教授总结发言
本次学术研讨会在现场学者嘉宾的智慧碰撞中成功落幕,相信在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企业史评论》会越办越好,企业史研究将在不断交流研讨中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与会嘉宾与法大师生合影留念
《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第一届编委会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编辑部执行主编刘然主持。她首先对与会编委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沙巴体育-沙巴平台
的支持表示感谢。她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系列的悠久历史及其近年来的数字化转型,包括数字化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质量评价系统的建立,并概述了本届编委会的组成与工作重点,强调了加强编委之间交流、提升期刊质量与促进经济史学科发展的重要性。

刘然主持会议
首先是会议致辞环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讲席教授、《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编委会主任叶坦,沙巴体育-沙巴平台
教授、《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编委李晓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编辑部副主任许晖分别进行致辞。
叶坦教授强调,编委审稿工作对学术共同体的重要价值,不仅为学术严谨性与公正性保驾护航——通过翔实审稿理由筑牢学术质量防线,更在新成员培训、流程熟悉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她同时对比了国内外学术审稿差异,呼吁更多学者参与审稿工作,以强化学术交流、提升期刊质量。

叶坦教授致辞
李晓教授结合个人职业发展经历,首先感谢学界同行认可,强调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与个人成长的辩证关系。他指出学术评价应摒弃“唯顶级成果论”,倡导评价标准多元化,鼓励研究者树立独立思考能力与自我价值判断标准,同时重视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在应对挑战中强化责任担当与自我提升。

李晓教授致辞
许晖主任表达了对专家团队长期支持的感谢,回顾了书报资料中心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学术世界平台的上线及其功能,强调了平台在促进学术交流与资源库建设中的作用,邀请专家继续支持与合作,共同推进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创新。

许晖主任致辞
然后是编委研讨环节,多位编委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魏明孔研究员围绕学术编辑工作价值展开论述,认为期刊是连接学术界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尤其在经济史等专业领域,需持续关注并支持青年学者,通过严格选稿标准平衡权威力量与新兴势力,激发学术创新活力,推动学术生态健康发展。

魏明孔研究员发言
武力研究员强调不应将学者分等级,主张“以文选文”,认为高质量期刊应自然吸引优秀成果,同时呼吁重视年轻学者晋升困境,为其成长创造公平环境,也鼓励权威学者持续精进。

武力研究员发言
林枫教授回顾了核心期刊转载评价的演变历程,指出尽管评价体系有所调整,但发表质量仍受学界高度重视。她强调,新入职教师与资深学者虽投稿策略存在差异,但给予年轻学者更多发表机会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呼吁关注非核心期刊在培育学术新人中的独特作用,探索多样化发表平台与激励机制,破解学术评价体系不平衡问题。

林枫教授发言
邹进文教授聚焦经济学研究现状,指出理论经济学领域面临高水平人才吸引难、研究成本高企等困境,形成“研究质量下降—关注度减少”的循环困境。他呼吁学术评价应打破年龄、地位壁垒,一视同仁对待研究成果,同时加强年轻学者培养,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经济学研究,吸引青年学生关注,为学科注入新活力。

邹进文教授发言
宋丽智教授认为可借助网络平台流量优势,通过推文等形式加强传播,媒体对相关领域关注度较高,而学生作为学术后备军,尤其关注小红书等平台,此类传播不仅能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研究方向,也能带动学校学生的积极性,在青年学者培育基础上进一步向下延伸,助力学术后备力量培养。

宋丽智教授发言
李楠教授围绕外经史研究论文质量提升与转载机制提出建议,强调研究需兼顾史实准确性、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建议通过专业委员会与学术会议建立优质论文推荐机制,借助数字化推广与全文转载扩大成果影响力,以质量提升破解发文难题。

李楠教授发言
李毅教授指出,外国经济史领域发文难是历史遗留问题,许多优秀论文的发掘需要做大量工作,同时谈到做好一篇经济史论文重点仍在于提升质量——准确把握史实、融入理论思考、强化现实关怀,建议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依托专业委员会与国内外会议平台,为优质论文进入期刊开辟通道,既减轻编辑工作负担,也助力年轻教师解决职称晋升难题。

李毅研究员发言
兰日旭教授高度重视学校教育资源与学术研究的融合,倡导充分利用复印资料等学术资源。作为教育工作者,他认为学生是学校的未来,应通过设计、报告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与精准表述能力,夯实学术基础;在学术研究层面,他分享了学术价值判断、历史深度挖掘等方面的心得,批评单纯追求创新而忽视价值与影响的学术行为,强调研究应具备明确目标与价值导向,重视经典理论与前沿议题的有机结合。

兰日旭教授发言
张亚光副教授则聚焦学术资源高效利用与期刊竞争力提升,提出系列实操建议:借助AI工具优化识别效率,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沟通,通过新媒体平台扩大学术成果传播,策划专题文章引领学术趋势,向高校图书馆主动推介数据库等;针对期刊发展,他建议通过提升文章可见度、优化审稿流程、增强互动性吸引作者与读者,并提出丰富产品线、举办年度发布会等差异化策略,助力期刊在市场竞争中凸显核心优势。

张亚光副院长发言
关永强教授强调经济史学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核心地位,提出应立足中国实践,批判性反思西方主流思想,避免依附西方模型;他建议借鉴相关传播经验,基于现有文献库打造面向学生与授课教师的入门级精简读物等实用产品,高效推广自主知识体系相关成果。

关永强教授发言
《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第一届编委会会议圆满结束,本次会议期间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期刊审稿机制完善、学术评价改革、青年学者培育、经济史学科发展突破等关键议题深入研讨,提出系列建设性见解,为期刊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史领域学术生态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第一届编委会会议现场
文/ 仇江宁、吕泓邑、张潇怡
图/沙巴体育
沙巴体育
审稿/巫云仙
审核/徐庆